返回列表

全域谋划、连片打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莱芜实践

时间: 2024-08-27 16:25:43 |   作者: leyucom乐鱼官网官方网站

  乡村振兴,一直在路上。近年来,莱芜区牢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嘱托,坚持全域谋划、连片打造,系统推进“五个振兴”,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奏响了城乡融合美美与共的精彩蝶变乐章。

  广袤的西部平原,作为全国生姜出口第一大户的万兴食品公司,其主打的“姜老大”品牌已经打开了全球中高端市场的大门;美丽的北部山区,久居深山的王老村逐渐以新面目示人,让你“来到王老,忘却烦恼”;南部静谧的汶河南岸,省工委旧址、709文化产业园等150多处红色遗址,串起了一条“红色+文旅”的深层次地融合带;在东部,村民种植的丹参、黄芩、黄精等中药材直供鲁中国际生物谷的中药企业,中药材种植加工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渠道;在中部,中心城区与“一城一谷一园一基地”一体建设,5.8万农民进厂务工、就地创业

  “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对莱芜自然资源条件的真实写照。乡村振兴之路如何走?如何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莱芜实践”?成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萦绕于心的使命与担当。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谋划“1383”工作思路,即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区为目标,坚决守牢“粮食、脱贫、稳定”3条底线,努力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种业振兴、项目引建、科学技术创新、乡村建设、农村改革、乡村治理、品牌打造8个方面攻坚突破,不断强化组织、资金、队伍3个保障,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根据“1383”工作思路,莱芜区全域规划,连片打造,科学绘制一张“东西南北中”蓝图,徐徐展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五图振兴”莱芜新画卷东部“以药兴农”图、西部“姜蒜飘香”图、南部“红色记忆”图、北部“山水田园”图、中部“城乡共融”图。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百花齐放。转变了观念,就发现了出路;找对了方向,就找到了希望。打通振兴一泓活水,集聚政府、企业、产业、人才多种力量,让群众生活上好起来,精神上富起来,思想上立起来,路子上活起来,和美乡村就一定能建成。”莱芜区委书记焦卫星说。

  仓廪丰实,安居乐业,产业兴旺是前提。产业振兴,乃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

  说起莱芜生姜,人们自然会想到“姜老大”这个品牌。“世界那么大,处处姜老大。”作为莱芜的特色产业,莱芜生姜头上已顶着诸多荣誉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十佳蔬菜地标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

  产业振兴,“特”字为要。没有特色,就谈不上振兴。莱芜的农字号特色产品,不胜枚举。莱芜花椒入选山东地标名片;莱芜鸡腿葱获评山东省地理标志(原产地)高品质的产品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莱芜黑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重点保护畜禽种质资源;莱芜黑兔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认证“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一个个贴着浓郁莱芜农业特色的标签让莱芜的特色产业流光溢彩、蜚声海内外。

  “一村一策”“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莱芜的特色产业光芒四射。近年来,莱芜区“老树发新芽”,在特色产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截至目前,先后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一村一品”示范镇村7个,培育中国农业企业500强3家、市级以上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80家。

  农业产业化,产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持续发力。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擦亮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的金字招牌。

  “用我们的技术,可以让南方水果在北方入乡随俗,想种什么,就丰产什么。”在杨庄镇的科百智慧农业产业园内,总农艺师刘新源自信地说道。科百智慧农业产业园基于5G物联网技术通过数据云端,自动调节温度、肥料、水分等配比,实现最优化种植。以莱芜为总部,公司致力于研发、示范、推广农业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对外输出数字农业解决案例100多个,在全国26个省份实现数字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让智慧农业直上“云端”,这个精准化、数字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近年来莱芜区农业产业链条升级、发力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日益完善。莱芜区大力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共富模式,全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运行机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家、家庭农场838家,带动区内85%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坚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的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829万元,实施产业高质量发展类项目17个,实现项目收益2242万元,分配脱贫户1105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

  秀美的笔架山下,有一个诗意般的田园综合体“山楂之恋”。这个由万邦食品有限公司打造的田园综合体,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山楂加工集散地,全国50%以上的脱水山楂干产品,都出自这里。从单一的山楂加工,到如今体量庞大、三产皆具的田园综合体,万邦把一二三产融合文章做到了极致。

  近年来,莱芜区以“链式延伸、功能拓展、价值提升、农民增收”为方向,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载体,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鼓励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农业产业链条逐步优化、延长。

  山高云淡,绿水潺潺,王老村就像是镶嵌在大山深处的一颗明珠,分外璀璨;又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人在画中游。端午节期间,这里热闹非凡,周边城市的市民纷至沓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露营数星星,别有一番情趣。“远离城市的喧嚣,暂避工作的烦恼,在这里,心都被净化了。”来自济南的万先生发出由衷的感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山之隔的房干村则积极践行“两山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配套建设了四星级酒店、42家精品民宿和20多个农家乐,每年观光游客超过50万人次。

  莱芜山水生态资源丰富,碧波荡漾的雪野湖、俊秀挺拔的莲花山,近年来纷纷成为“网红打卡地”。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莱芜区立足山水优势,拓宽思路,做足做活了生态这篇大文章,近年来,重点建设了一批旅游特色 小镇、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景点、精品采摘园和精品民宿。

  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是近年来莱芜区打造生态旅游、致力乡村振兴的一个得意之笔。该项目主要建设集田园休闲、文化体验、教育研学、智慧乡村、康养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同富裕未来乡村。作为核心区的王老村,已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院、“天上的街市”美食街、民宿、中医阁、露营、研学基地、亲子乐园等20多种业态,通过这一些年来的运营,村集体收入也由合作前2022年的12.7万元,翻了两番,达到2023年的57万元。

  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在生态振兴中,莱芜区把全力打造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环境清洁的生态宜居乡村作为生态振兴之本。2021年,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济南市莱芜区房干村揭牌,这是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农村“厕污水暖路网邮”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改造农村危险房屋2887户,累计建设“四好农村路”1850公里,857个村完成供排水治理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0%;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齐鲁样板村31个,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

  如果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硬实力”,那么,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能够说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只有同频共振,才能弹出乡村振兴和美乡音。

  盛夏时节,羊里街道的“大碗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人们坐在一起,一边喝茶纳凉,一边听志愿者讲解垃圾分类。

  “大碗茶”驿站是莱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创新之举,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4个100”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在莱芜,像这样的“驿站”还有很多

  “学生驿站”,为偏远山区孩子点亮了“心灯”,解决了他们乘坐校车不方便的问题;

  “安莱屋”驿站,把好了防溺水安全应急门文化惠民,培根铸魂。莱芜区还集中推出“莱宣讲”“莱关爱”“莱义诊”等“莱”系列志愿服务15大项、80小项,设立农家书屋、“戏曲进乡村”、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均达100%,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列入全国试点,“百姓春晚”成为全国样板,先后被列为全省、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以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高地。莱芜区还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规范婚丧嫁娶,破除陈规陋习,创建“出彩人家”示范村120个、示范户4.2万户,“家家竞相出彩,村村更加美丽”的氛围越发浓厚。

  6月11日,酷热难耐。大王庄镇复宁街东南的几个“红瑶”红薯大棚里,汗流浃背的支部书记张文艳正和村“两委”成员以及几个村民,在给红薯浇水。“今年天太旱了,抗旱保苗,我们村干部要带头干。”

  如今,慢慢的变多的像张文艳这样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基层党支部书记,活跃在乡村振兴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近年来,莱芜区坚持以人才振兴为支撑,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让乡村有“财”更有“才”。

  出台《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措施》,组建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选聘村级发展顾问1331人,招引在外创业人员回村担任党组织书记115人,130名乡村振兴工作专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开发乡村公益岗5600个,17名高校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项目扎根基层,公开招聘基层工作人员93人,农技推广人才8人,签约专家团队3个,高级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医学硕士10人,其他各类人才220余人,一大批“田秀才”“村专家”“技能大师”脱颖而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更加充实有力。

  基层党建,为乡村振兴聚民心、凝合力。莱芜区推动村级党建串点连线成片,指导镇街建立党建工作区64个,打造“山楂之恋”“绿色田园”等党建共同体19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200多家、带动村均增收3万元,通过“三变改革”村集体收入增加3400万元。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乡村振兴,任重道远,相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莱芜实践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原标题:全域谋划、连片打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莱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