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文物里的国潮

时间: 2024-11-25 18:53:30 |   作者: 檀珺-国潮新中式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为传承好大运河文化渊源,挖掘精神内核,中国日报网推出“文物里的国潮”创意作品征集活动。现将征集事宜公布如下:

  习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逐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徐州作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具有6000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丰厚。故黄河作为徐州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流动的文物,活态的“国潮”。徐州故黄河历史背景和文化旅游资源除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的一般特征外,又有其独有特征。

  文物里的国潮 外国画家体验扬州漆扇制作 感受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的独特魅力

  编者按: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文物里的国潮”创意策划项目推出开篇之作:手绘长卷《源远流长——中国大运河漫记》。来看长卷细节!

  浒墅关被称为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作为七大钞关之一,浒墅关是朝廷最重要的钱袋子之一。大运河不仅给它带来了财富,也沟通了文化,浒墅关的蚕桑事业对世界五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宝带桥位于苏州城南,是一座兼并刚柔的桥。宝带桥是目前国内桥身最长、孔数最多的古代连供石桥,但它更是以桥带堤,极具匠心。本期让我们认识一下宝带桥。

  据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单霁翔介绍,今天的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扩展后的运河从24个城市变成了35个城市。35个城市来申报一项世界遗产,前所未有。

  在“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上,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全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以两个关键词总结大运河文化:“一个是‘连通’,另一个是‘创造’。大运河申遗成功,也能说是连通和创造的产物。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龚良在“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上,为我们大家带来《美好生活应“运”而生》的主题演讲,运河遗产看什么?怎么展?运河沿线的名城名镇村落有哪些?跟随龚良院长一起了解中国大运河遗产的展览展示。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原点省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从此大运河在中华大地蔓延生长。

  2022年随着四女寺枢纽闸门开启,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通过传承保护和生态修复,千年历史遗产持续造福当代。

  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中段起点位于河南郑州的通济渠也是整个隋唐运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段,全长650公里,连接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1400多年前,隋炀帝南巡的龙舟就曾从这里经过。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顶级规模、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智慧。

  如今,产业科创演绎时代多彩,正在打造城市精彩。海沃集团环卫产品线总监Alessandro表示,扬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同时历史悠远长久、民风淳朴,他非常享受在扬州的每一天。

  扬州,从唐诗宋词中走出来,还历史以尊严、还发展以空间、还百姓以自在,以生动鲜活的模样出现在面前,游公园、看古迹、品美食……百姓家园可商可居,自在生活可圈可点。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6月22日在江苏扬州启动。

  戳视频,看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是怎么解读的。

  6月22日晚,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

  水利万物,和合共生。千年大运河是人类创造的地理奇观,更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人文史诗。

  河上跑船,船就是家。河道宽了深了,河水越来越清。从水手到船长,他们一家的日子就像大运河一样,越跑路越宽!

  6月22日,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中,作家马伯庸说:“大运河就像是一个宝库,凝聚了无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6月22日,在“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向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博物馆何以如此出圈的秘诀。

  泱泱运河水,文脉传千秋。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文物里的国潮”创意策划项目推出开篇之作:手绘长卷《源远流长——中国大运河漫记》。

  “文物里的国潮”开篇之作《源远流长——中国大运河漫记》手绘长卷隆重上线

  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国日报网配合“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推出了“文物里的国潮”大型创意策划项目,今日,“文物里的国潮”开篇之作——手绘长卷《源远流长——中国大运河漫记》正式上线。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石田隆至:中国成就举世无双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