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中式美学启思录 20|中国设计师群像观察:新中式的“因与果”

时间: 2024-11-17 13:01:48 |   作者: 檀珺-国潮新中式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杨晓东也指出:“现在的国风服饰热和十年前比,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是一种流行现象,是某一款,或者一个品类的流行,是有周期性和实效性的。现在的国风服饰热,它不单单是一次流行现象,更表现出现代服饰和民间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当代服饰文化趋势,必将是一次对于中国服装消费带来极大改变并形成深远影响的时代现象。”

  在中宝协钻石分会副会长、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姚华镔看来,“中国的时尚产业本身就在不断寻找表达自己的方式,现在出现了新中式,意味着在这一段时期,我们大家都希望在国际时尚舞台上找到一个新的机会,来表达我们对时尚和美的理解或者态度。”

  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潘明认为,新中式美学意味着传承,即中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精神之中,同时也代表着创造,即在如此丰富的底蕴中汲取精华,新中式美学借由优越的创造条件,与时俱进。郑州市服装协会秘书长贺荣也表示:“这一美学现象是传统审美与时代表达的结合,是中华传统美学的延续与发扬。设计师从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哲学、美学、技艺特色,寻找意蕴深厚的灵感来源。”

  但对杨晓东来说,“新中式美学”这一表述还不足以完整表达这一文化现象,“国风服饰”是他认为的更准确的表达,他对我们表示:“国风服饰的内涵更广,更能够表达当下服装行业的文化回归趋势。而国风服饰所蕴含的东方时尚美学,就是中国传统美学在时尚语境里的当代表达。”

  “东方时尚美学的确立,从产品供给端来说,意味着设计师更关注我们的文化根脉,更多的优良历史传统服饰文化被挖掘,被利用,这会赋予我们的产品设计有着更丰厚的文化渊源。从消费端来讲,意味着更多消费者喜欢国风产品,背后是慢慢地加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激发的‘血脉觉醒’,带来了消费者与民间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从时代的产物到生长为有根基、有来处的产业脉络,新中式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然而,在修正审美、寻找文化连贯性的本土时尚产业突围中,新中式背后的当代语言应从何处寻觅?

  中式设计之所以通过新中式美学焕发出巨大的能量,其最终的原因或许在于,除历史规范外,当下的新中式并没有过多的品类框架和风格限制,换句话说新中式并非遵循某种“正统”,而是吸收了多种元素的“新生”。

  回看以往的“中国风”,李以希认为:“五年、十年前的中式设计会更加传统,年轻人可能会认为这种设计过于厚重。新中式美学在保持原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还吸收了西方审美和国际视野,它是传统与现代、东西方的融合。”

  贺荣进一步解读了新中式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其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中并非“符号”,而是一种“意境”,他认为,“新中式”不同于“东方主义”的符号式解读,它更趋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理解和诠释,并将其展现于日常生活态度。

  此外,贺荣还指出,与国潮相比,新中式在创作手法上更趋于传统美学符号与现代流行元素的创新融合,艺术性和时尚感、自信感更强,更倾向于融合“润物细无声”、“意蕴悠长”的中式审美思想,以自信姿态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如其所言,自信的姿态是新中式美学形成如今样貌的底层原因之一。潘明也认为,新中式美学意味着融合性,即从固步自封的自我、排他主义到吸纳包容其他文化元素,其目的也发生了转变相较于曾经的“回应”“对抗”“迎合”,如今的新中式更自信和成熟。

  在过去数十年间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都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除了以各具标识性的社会价值共性和文化系统为后盾,其国际影响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本国设计师的集体叙事。如今,在国际时尚舞台上,中国设计师正在崛起成为一股新的力量,而具有国际视野、兼具中国文化独特性的“新中式”或许也能成为这种集体叙事新的关键词。

  要让新中式美学更具当代性,杨晓东认为,“怎么样才能做到师古不泥古,是设计师们当下最要关注的课题。国风服饰是一种风格的描述,不拘泥于具体的款式,更不是对历史服饰的拿来主义,它来源于传统服饰文化,但是要具有现代化的审美特征。所以理想的国风服饰应该是从理念和文化上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从色彩,款型和材料上应该是被中外消费者广泛接受,并能够广泛传播的当代服饰。这也是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方向,这也是中国服装业掌握时尚话语权的必由之路。因此,我认为中国设计师为其赋予的当代性落脚点就应该是,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通用的国际化服饰语言,引领流行的当代时尚。”

  具体来看,提高实穿性、功能性,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美学都是中国设计师实践新中式的重要路径,但姚华镔也强调:“每一个人都会寻找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或者载体,领域并不重要,重点是你是否拥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是否有批判性的观点和看法。”W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