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去年13影片成炮灰 好莱坞专家总结三忌

时间: 2024-06-23 11:41:30 |   作者: 奢牧-美式轻奢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婷婷 田婉婷) 随着今天《霍比特人2》的公映,2014年开年以来,以国产电影为主的中国影市终于迎来了强敌。在《大闹天宫》、《北京爱情故事》等国产大片带动下,2月影市有望创造30亿的票房。然而,在众多热门电影的挤压下,难免有一部分影片沦为“炮灰”。

  截至今天零时,同在情人节当日上映的《谁说我们不会爱》和《过界男女》票房都不足2000万。而同在今日上映的《霍比特人2》和《李可乐寻人记》,在排片量上也呈现了天壤之别,前者全国排片占比达到1/3,后者占比不足5%。

  据调查机构统计显示,2013年国内上映的305部影片中,有三分之一成为“炮灰”。2014年,在票房屡创新高的时候,“炮灰”电影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可能变得更多。

  而在“炮灰”电影榜上,几乎一水的国产电影,难道好莱坞大片都能行销全球吗?当然并非是!其实,在账面亏损额上,好莱坞的“炮灰”更加惊人。

  今晨,好莱坞知名影评人、国家影评人协会成员杰拉尔德-皮尔里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总结了避免“炮灰”电影的“三不”原则:不盲目、不迷信、不粗制滥造。

  由于影市的火爆,近年来除了五一、十一、贺岁档等传统档期之外,还催生了三八、七夕、“光棍节”等众多新档期。但这些新档期也是最能制造“炮灰”的时段。

  2013年的3月和11月以18部电影并列成为去年“炮灰”电影最多的月份。而从单日看,11月8日“光棍节”档第一天就造出了7部“炮灰”电影,成为单日之最。

  在一众“炮灰”电影中也存在口碑甚好的佳作。《逆光飞翔》曾代表中国台湾地区征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斩获了第九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大明劫》获得过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团圆》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而低票房也不意味着肯定赔钱。比如获奖三年之后才在内地上映的《团圆》早就靠海外市场收回了成本。

  2013年全国总票房达217.69亿,而排名第一的“炮灰”电影《别跟我谈高富帅》票房仅2万。

  即使将“炮灰”电影榜前十名的票房加在一起,都远不及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泰囧》的一个零头。

  无论是巨额亏损,还是难以置信的低票房,至少都证明一个问题,无论多么成熟的电影产业,赔本买卖都一样存在。怎么来降低沦为“炮灰”的可能性,今晨好莱坞知名影评人、国家影评人协会成员杰拉尔德-皮尔里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总结了“三不”原则:不盲目、不迷信、不粗制滥造。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近年来,好莱坞的“炮灰”电影慢慢的变多。为什么?它们都是烂片吗?

  皮尔里:烂片当然有,但并不全是。不少电影的口碑是两极化的。拍电影也是门生意,生意就有赚有赔有风险。不可能每部都赚钱。

  皮尔里:凡是能影响票房的因素都有风险,包括演员、导演、宣传、发行。不过,对于现在的好莱坞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大成本制作的盛行。

  如今,在好莱坞制作电影的成本慢慢的升高,尤其是在特效方面的投入。在《阿凡达》(2009年)巨额票房的诱惑下,单片的投资慢慢的变多,似乎只有大制作才可能赚钱。

  然而,投资越高承担的风险也越大。业内常常说的“不盲目”就是指不能盲目投资。像《巨人捕手杰克》(2013年)就是这一类型,影片特效很精美,但剧情空洞老套,让电影质量大打折扣。

  如今已不是随便弄个特效就能忽悠观众的时代了,与其花这么多钱去进行特效制作,不如多花点钱请个好编剧。《神偷奶爸》系列之所以叫好又卖座,正是因为影片的创意好。

  FW:在最近出现的“炮灰”电影中,有些电影请来巨星主演,按常理来说,有了他们就有了票房保障,为什么还会赔钱呢?

  皮尔里:一个演员在一个时代被称为“巨星”,在另一个时代可能就被称为“回忆”。演员的票房号召力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迷信巨星。

  史泰龙的《赤警威龙》(2012年)就是个现成的好例子。影片上映时,有调查机构做了调查,发现去电影院观看该片的年龄层次高于其他的影片,这一部优秀的电影更受五六十岁观众的欢迎。

  然而,如今电影市场的主力观众群年龄在25岁左右。在他们眼中,史泰龙就是过时的明星,他们更愿意看到年轻的演员。

  皮尔里:可以说,约翰尼-戴普如今的票房号召力已远不如他主演《加勒比海盗》的时候了。或许投资方认为他还有充足的票房号召力,所以拍《独行侠》时给了他很高的片酬,这一部分投资就占了一大部分制作成本。

  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预判,约翰尼-戴普的票房号召力已不足以让一部本身并不优秀的影片赢得高票房。此外,这也说明即使是好莱坞一线大腕,票房号召力也会过时,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是不能迷信巨星的。

  FW:在最近出现的“炮灰”电影中,有些电影请来巨星主演,按常理来说,有了他们就有了票房保障,为什么还会赔钱呢?

  皮尔里:一个演员在一个时代被称为“巨星”,在另一个时代可能就被称为“回忆”。演员的票房号召力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迷信巨星。

  史泰龙的《赤警威龙》(2012年)就是个现成的好例子。影片上映时,有调查机构做了调查,发现去电影院观看该片的年龄层次高于其他的影片,这一部优秀的电影更受五六十岁观众的欢迎。

  然而,如今电影市场的主力观众群年龄在25岁左右。在他们眼中,史泰龙就是过时的明星,他们更愿意看到年轻的演员。

  皮尔里:可以说,约翰尼-戴普如今的票房号召力已远不如他主演《加勒比海盗》的时候了。或许投资方认为他还有充足的票房号召力,所以拍《独行侠》时给了他很高的片酬,这一部分投资就占了一大部分制作成本。

  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预判,约翰尼-戴普的票房号召力已不足以让一部本身并不优秀的影片赢得高票房。此外,这也说明即使是好莱坞一线大腕,票房号召力也会过时,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是不能迷信巨星的。

  FW:有些电影为了赚快钱,请来当红的明星,在其人气最旺时推出,为什么最终也失败了?

  皮尔里:说到底,任何影片都不能粗制滥造,只有质量过硬的电影才能保证不会亏本。质量有保证的电影可能在院线的票房不好,但赢得口碑就能在其他渠道赚钱。

  账面沦为炮灰未必就是真的赔钱。现在电影的发行渠道很多,可以靠销售DVD、出售网络版权,甚至向海外输出等多种方式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