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诗经·魏风·伐檀》赏析
时间: 2024-08-30 20:38:43 | 作者: 乡村之恋-美式简美
关于《诗经》,咱们已做过介绍,这儿从略。《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民歌,它反映了社会中民众对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坐收渔利的诗。共有三章组成。
咱们先对部分词语作一解说:1.干:水边。2.廛(chán):通“缠”,古代的衡量单位,三百廛便是三百束。3.县(xuán):通“悬”,悬挂。4.素餐:白吃饭,指坐收渔利。5.亿:通“束”。6.特:三岁大兽。7.漘(chún):水边。8.囷(qūn):束;一说是圆形的谷仓。9.飧(sūn):熟食,这儿泛指吃饭。
《伐檀》是一首出色的实际主义诗歌。从思想内容上看,这应是砍木的奴隶们唱的歌。他们在采伐檀树的时分,想到自己常年劳累,日子却苦楚不堪;而那些既不播种又不打猎的奴隶主们,却过着坐收渔利的日子。奴隶们觉得这太不公平了,所以,从心底宣布愤恨的声响。
这首诗共三章(诗往往有好几段组成:就现代诗而言,一段称作一节;而诗经的一段则称作一章),每章九行。粗看起来,每章内容根本相同;但细细玩味,却别有一番洞天。
1.第一章前三句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三句诗,诗人用浅显的言语叙说一群在森林里叮叮当当地采伐檀树的奴隶们。砍坎完后,他们又一起把一株一株的树干放在岸边;这时他们看看河水,河水波纹浅浅的,正哗哗地向前流动。请注意:面临此情此景,浑身是汗的奴隶们在想什么呢?
2.第一章后几句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正人兮,不素飧兮!”咱们咱们能够幻想一下:他们如此没完没了地劳累,终究是为了谁呢?为他们自己吗?不是,由于砍下来这么多的树干,没有哪一根归于哪一个奴隶!本来,他们累死累活地取得的效果,都得一捆一捆地搬到奴隶主的家中。这太不公平了!所以,他们每一个人心里堆积了好久的相同的愤恨,就一会儿爆宣布来:这可能是好多人的咆哮,也可能是由一个奴隶喊了出来的:“那些自称正人的人们,他们从来不播种不收割,可为什么三百捆粮食往回搬?他们一年四季从来不打猎,可为什么宅院里挂猪獾?他们这些‘正人’,纯粹是坐收渔利呀!”
有读者可能说:“诗中分明写的是‘彼正人兮,不素飧兮!’”是的,要知道,“彼正人兮,不素飧兮!”这句诗,其实是反语;是更具杀伤力的挖苦:“啊呀,你们说得不对!人家那些正人呀,可从来不是白白吃闲饭哪!”请读者想想:一年四季什么都不干,却坐收渔利,锦衣玉食,这终究是不是坐收渔利?是不是白白吃闲饭?
有人说,这首诗的第二章与第三章是第一章的重复,是为了重复咏唱罢了。咱们不完全赞同这种观念。理由有三:
1.说这首诗共有三章是用了重复咏唱的方法,这是对的。但,其所以要重复咏唱,首要不是由于音乐的需求,而是由于诗人要重复表达奴隶们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只喊一声,不足以倾注他们积久的仇恨与愤恨!所以,重复咏唱的方式,是被非不断倾诉不行的内容决议的。
2.三章诗的前三句中,有几个不同的字:干与侧、漘不同,涟猗与直猗、沦猗不同。这些不同的字清清楚楚告知读者:奴隶们不是只在某一两个当地劳动:今天在这条河滨,明日却又到了那条河滨,一切都由不得奴隶们自己做主;而河水的深浅巨细与其时气候的改变,更是他们没办法意料的;但是,不管让他们到啥当地遭受苦楚,不管遇到的环境怎样恶劣,他们都得撑下去。
3.三章诗的后几句中,也有几个不同的字:廛与亿、囷不同,貆与特、鹑不同,餐与食、飧不同。这些不同的字也清清楚楚告知读者:奴隶主的日子是极端奢华的,而他们的这种日子又是建立在奴隶们苦楚的根底之上的。你看:奴隶主的宅院里挂的飞禽走兽,什么都有;何止是貆、特、鹑呢?他们的食物中品种之很多、滋味之鲜美,也能想见的,否则,怎样会有餐、食、飧的不同呢?这同奴隶们在酷日当头的酷热中劳动,在里挣扎,岂不是形成了明显的比照吗?
这首诗其实给咱们提出几个十分尖利的社会问题:一是坐收渔利的现象终究是怎样形成的?古往今来,终究是谁养活谁?二是有史以来,每次社会革新其终究的原因终究是什么?三是联络当今的实际,再想想咱们自己,终究怎样做才能让这个社会相等、公平、文明、调和呢?文/李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