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勇夺13金全国第二!西安交大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金奖数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

时间: 2024-11-19 00:44:42 |   作者: 产品鉴赏

  10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在上海举行。西安交通大学在本届大赛中再创佳绩,荣获13项金奖(金奖比例仅为万分之一),居全国高校并列第二,金奖数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其中,高教主赛道获金奖7项(历史上最新的记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金奖2项,产业命题赛道获金奖4项(历史新高),同时获得银奖3项、铜奖1项。由西安交大邀请的4项国际项目全部获得金奖,也创下最好成绩。至此,西安交大在十届大赛累计获得金奖48项,位居全国第一。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总决赛并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工业与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盛,上海市领导朱忠明、李政、解冬,河南省副省长宋争辉,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丁奎岭,郑州大学校长李蓬,国家相关部委负责同志等出席相关活动。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与闵行区人民政府承办。自2024年4月份真正开始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学生报名参赛。其中,国外学生报名参赛人数达到39380人,涉及1993所学校的12063个项目,覆盖了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等152所世界百强高校(QS/THE/U.S.News/软科四大排行榜排名前100高校共计152所),真正成为了世界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国际创新盛会,有力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肤色青年学生跨时空交流,推动形成了世界青年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合作、互相包容、互相支持、携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生态。其中1410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参加决赛阶段现场比赛。

  西安交大共有9个主赛道项目、3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4个产业赛道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最终,主赛道项目“口腔伤口隐形卫士——引领牙周塞治剂行业新发展”“高性能热电材料半导体制冷器领跑者”“雾里看花——闪蒸瞬态喷雾皮肤冷却技术引领者”“智监科技——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监测守护者”“平衡智控——超精密机床智能在线抑振调控系统供应商”“肝影智识——基于国际最大肝癌多模态数据库的精准辅诊平台”“微米级泛半导体缺陷检验测试设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寻光净源——闽西北淡水养殖业护航者”“净望乡土——乡镇产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牛皮藓’的清除者”,产业命题赛道项目“百万千瓦发电机出口超大短路电流开断技术”“边缘计算和AI融合的航天发动机健康监测系统”“深海原位能源供电基站”“环境混合辐射场下的高精准粒子鉴别探测器研发”获全国金奖。此外,由西安交大推荐的4个国际项目: “EnergyLEAP-decentralised pLasma Enabled Ammonia Production”“Liquid Droplet Radiator-The best solution for future spacecraft coolingsystems”“Sphere Guard - Pioneer of the New Spherical Inspection Robot”“ZHIJIAN TECH - Global Leading Supplier of Crop Monitoring Tri Habitat Robot”全部获高教主赛道(国际项目)金奖。

  西安交大格外的重视本届大赛,自4月大赛启动以来,学校成立了由创新创业学院、实践教学中心、研究生院、团委、教务处、就创中心、科研院、学生处、校友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园、医学部等有关职能部处以及各学院、书院组成的大赛工作组,创新创业学院和实践教学中心具体落实。经过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动员在校生和毕业校友申报超750项创新创业项目、5000余人次报名参赛,覆盖所有学院。

  西安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洪军现场指导参赛项目,为交大参赛选手加油鼓劲,勉励他们在大赛中充分体现交大学子风采。

  为确保参赛项目质量,实践教学中心扎实推进项目培训工作,仅周末、暑期、国庆期间就邀请了百余名国内知名投资机构、企业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大赛专题讲座、报告和创新创业训练营等200余场。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王小华、陈立斌也进行了80余场项目辅导,全方面提升了参赛项目质量。

  西安交大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面对新形势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着力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构建具有交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通过以高水平学生竞赛为抓手,引导学生将学习、研究与科技前沿、产业关键领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6352”工程、践行“1121”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模式,扎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助力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训提供有力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