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我和共和国的故事丨“笔墨当随时代” 两代制砚人的文化传承

时间: 2024-09-24 23:16:00 |   作者: 产品鉴赏

  砚,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山东境内所产砚石,品类繁多并久负盛名,素有“齐笔鲁砚”之美誉。临沂徐公砚,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唐、宋时期即负有盛名。

  中国美术工艺大师刘克唐及山东美术工艺大师父子二人,既是至亲,也是徐公砚的制砚大师。

  在山东省首家砚文化专题博物馆——临沂岭上砚文化博物馆内,一方方静静陈列的砚台,无声展示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也见证了制砚工艺在父子两代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刘克唐从1973年开始接触制砚,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一代工艺大师的成长蜕变,源于他少年时一次偶然的外出学习。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刘克唐去到临沭学习石刻,深觉兴趣浓厚。后经辗转,跟随不同老师分别学习书法、绘画,书画篆刻等技艺,开始了制砚经历。

  谈及坚持多年的原因,刘克唐称,因为热爱它、喜欢它、离不开它,感觉砚台是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五十多年来就做了这一件小事。”他说。

  受到父亲的熏陶,从小对制砚工艺耳濡目染,加之自身学习设计相关专业,曾留学深造,有着非常高的艺术素养,对以砚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表示,家中书画、国学氛围浓厚,自己对制砚有着天然的感情,不知不觉地把制砚当作了义务和责任。父亲从未强制要求自己传习制砚,也从未插手自己的职业规划,父子二人坚信传承的最佳境界是“自然而然”。称,自己现在也身为人父,同样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制砚是一门综合艺术,书法、绘画、审美、篆刻同时集中在一块小小的石头上,大到宇宙星辰,小至花鸟鱼虫,都能成为雕刻题材,因而极考验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储备。

  刘克唐、二人的创作风格各异,但父子俩一致认为,相较于技术,隐于砚台之外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系才是核心。“要从小培养小孩子的文化渊源,种好文化的‘根’。”这是刘克唐对后辈们唯一的要求。

  刘克唐的作品颇具古韵,留白设计精巧,如今,他年逾七十仍觉钻研不足,平日除了翻看书籍文献,还经常外出采风,和不同学者交流经验、碰撞灵感,“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从父亲那里学到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严谨的做事态度,印象中,书房里的父亲永远在看书、制砚。父子一起工作时,刘克唐也是最后才收工休息的那个。“父亲那一代人对工作的拼搏精神是我们很难达到的。”这样感叹。

  历经岁月的磨砺与不懈的探索,父子二人认为“点石成金”的要义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精心守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核,并加以开拓创新,最终才能窥见工艺文化的天光。

  2015年,临沂岭上砚文化博物馆开馆,借此平台,刘克唐每年定期开办春秋两季公益学习班,邀请全国各地的客座教授、工艺匠人及广大爱好者,免费教习制砚技术、书画艺术,目前已有3000余人次参与学习。同时,刘克唐经常接受省内外各大高校的邀请,进入校园讲课,以传播砚文化,让更多学子领略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跟随时代潮流,也经常科普砚文,并尝试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增强传播力度。创作中,他会保留砚文化的精粹内容,并加入时尚元素,以探索年纪轻的人喜欢的风格。他还尝试开发年轻市场喜爱的文创制品,从精致的书法礼盒到实用的帆布包,每一样都体现着传统和时尚的互动。因为他觉得,传承任务最终会交给更年轻的一代,所以必须吸引更多人了解砚文化。

  从国潮风尚和新中式风格的崛起,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热爱着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令匠人感到欣慰的同时,坚定了大家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信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始终不变的是对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