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艺文聚焦 艺术家走进乡村:从书写绘画到身体力行
时间: 2024-10-16 17:30:47 | 作者: 新闻中心
60多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在湖南清溪村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山乡巨变》。艺术家贺友直根据小说绘制同名连环画《山乡巨变》,同样成为里程碑式的文艺作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文艺界也越发重视乡村题材。
7月28日,广东美术馆重磅推出《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本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展览项目之一。
展出了黎雄才、关山月、符罗飞、潘鹤、刘文西、郭绍刚等艺术家作品130余件以及《美术》《人民画报》等相关重要文献。尤其注重呈现当下艺术家热情参加乡村振兴发展的艺术、实践行动。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传统艺术家通常更关注独立个体,而“乡土”题材让艺术家个体与家国集体凝结在同一维度,使更多艺术家与农村社会产生关系,关心国家的发展。
纵观1949年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乡土”是一个关键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绘画母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解放与新生的农民阶级以主人翁的身份站上历史的舞台。农村题材和农民形象在美术创作中受到普遍重视,成为“新中国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并在此后几十年的视觉图像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家通过图像的记录和描绘,以乡村生活、农民形象来印证各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变革,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1956年《美术》第一期转载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促进了各地美术机构组织艺术家劳动和创作。艺术家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生动详实地描绘农村生产建设场景。
作为“黄土画派”的创始人,著名画家刘文西用独特的视角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农民形象,《祖孙俩》就是这里面的代表作,爷爷和孙女拉二胡的场景简单朴素而又充满生活气息。
关山月的《榕荫渡口》描绘了他童年时在村边、渡口旁的大榕树:“少小求知榕荫情,至今犹记朗书声。渔农长辈启蒙事,处处童心我自明。”对关山月来说,榕树不仅是对农村老家阳江景象的“纪实”,更是寄寓思乡之情的“写意”。
榕荫渡口(中国画) 关山月 117x95cm 1961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jpg
《石谷新田》没有将焦点直接放置在农民热火朝天劳作的特写或近距描绘上,而是全景式地鸟瞰袅袅烟云、电线桥梁、苍翠农田与点点农民身影,通过自然环境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新农村的全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大批农民开始奔向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异乡人”。无论是对城市文明的彰显和趋同,还是对乡土文明的执着与坚守,艺术家们以此为素材的创作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努力拼搏的身影和“人在他乡”的生存现状,成为艺术家们关注和描绘的对象。王永的《打工潮》描绘了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春运期间农民工们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候车回家的热闹场景。
外出劳务的流动大军,一方面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一方面也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
李节平《回家》也以过年返乡为题,描绘农民工带着城里的特产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的场景。李节平为农民工传神写照,用画笔彰显农民工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积极融入城市现代化的喜悦心情。
此外,为了使观众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脉络有个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本次策展团队到广东各地农村进行了田野调查,并选取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和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两个村落作为样本,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变迁和发展现在的状况进行了挖掘,在展厅以静态和动态影像结合的方式加以呈现。
近年来,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慢慢的变多艺术家积极做出响应号召,创作出一批反映农民新生活、新形象、农村新面貌、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佳作。
画家们还身体力行成为乡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为描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本次展览选取了艺术家焦兴涛的“羊磴艺术合作社”以及艺术家渠岩的“青田范式”作为乡建的当代个案呈现。
羊磴艺术合作社由艺术家焦兴涛于2012年在贵州桐梓县羊磴镇发起,参与人员包括娄金、张翔、崔旭等艺术家和村民。项目尝试将艺术嵌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空间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之中重建艺术和生活的连续性。
十年来,这个艺术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与乡镇社区、乡村社会充分对话的实践活动,其存在和影响慢慢的变成了羊磴日常的一部分。
顺德青田村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研究所所长渠岩自2015年起,在这里身体力行投入乡村建设实践。
在村容层面,他们以恢复纯朴的乡村风貌为主。祠堂、书院、池塘、长街、碉楼,公共空间都按旧修复,并租用村民的闲置房,建文化空间。
在文化、民俗信仰方面,他们编写村志,重新激活水系文化,如赛龙舟、烧番塔……让村民在民俗活动中重新凝聚在一起。
憨态可掬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是著名雕塑家、广州雕塑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许鸿飞的标志性作品。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应该要有更多表现快乐、幸福、自信的雕塑作品,给人类带来情感的陪伴。”许鸿飞不断地用作品走近他的观众。
他最新的一步,是令广大的阳西群众和到访的外地游客,能在沙扒镇月亮湾的海滨沙滩上,与自己的作品近距离接触。
7月29日,以“塑说乡关情怀,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阳西站,在阳西县沙扒镇月亮湾拉开序幕。从即日起至8月29日结束,部分作品同时在沙扒镇渡头村、儒洞镇边海村进行展览。
许鸿飞的家乡就在阳江市,此展是他百村展的第19站,共展出许鸿飞“肥女”系列作品23件,包括《惊起》《天轮》《夏日》等雕塑作品。
据许鸿飞介绍,阳西站展览作品围绕着乡村振兴的主题,既有反映农业农村题材的《肥年肥舞》《丰年》等作品,也根据月亮湾海滨的环境特点,选择多件反映滨海旅游、亲子互动等主题的作品展出。
许鸿飞在开幕式上表示,回到家乡办展非常有意义——家乡的大海、乡村是自己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源泉,自己正是从这里出发开始追求艺术的梦想。阳西具有悠久历史,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形式多样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也塑造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肥女的作品走出博物馆,回到蓝天大海,一切是那么和谐与自然。许鸿飞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与父老乡亲产生互动,传递快乐与幸福。
在这个特别高温的夏天,许鸿飞格外忙碌。7月初,在完成《踏歌而来——许鸿飞雕塑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工作之后,7月8日,“幸福肇庆”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肇庆站又拉开帷幕。
这个展览选址在肇庆的七星岩东门广场、牌坊广场、岩前村,将艺术融入大美山水间,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
从2020年起,许鸿飞开启“雕塑艺术百村展”系列,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每逢新展,许鸿飞都有新的作品产生。他会根据每个展出场景和空间的不同来创作,让作品与环境之间产生互动。
许鸿飞的作品源自生活中质朴的情感,正是这种快乐的艺术符号,打通了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作品无论置身于博物馆还是乡村地头,都能与环境和谐共生,这也是他雕塑语言的当代性表达。
8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山乡巨变》故事发生地、创作原型地湖南益阳清溪正式启动。
这是一项长期开展的文学行动,第一阶段自2022年开始,共5年,由作家出版社具体承办。起始阶段主要是通过全国性稿件征集和中国作协各部门专家推荐,遴选和发现潜力作者和作品。作品体裁须为原创长篇小说,内容主要展现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同期启动的还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该计划由中国作协牵头,主要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