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礼赞昌吉辉煌70年 建设典范地州谱新篇城市美了 乡村靓了

时间: 2024-09-15 15:57:32 |   作者: 新闻中心

  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街景公园随处可见,一条条道路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小区……奇台县,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人文景观的小县城历久弥新,不断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奇台县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为目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功能设施、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建设管理上的水准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我们补短板、强功能,不断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更有内涵,也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奇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赵鉴说。

  据赵鉴介绍,截至2024年初,奇台县城区建成区面积17.57平方公里,绿化覆盖总面积767.9公顷,新增绿化覆盖面积179.9公顷,较2012年增加了30.6%。

  这片绿意何其珍贵。奇台人民正努力守护着这片绿,努力将生活绘成幸福的原色。“水磨河景观带的建成提升了周边地区的环境品质,河岸两侧还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出门见绿、移步见景,这样的生活太惬意了。”奇台县居民宋先生感慨道。

  近年来,奇台县把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作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举措和有力抓手,逐步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园林绿化水平,让城市变得更美丽宜居。目前,奇台县已建成水磨河综合治理区、文化主题公园、人民公园、文昌街绿飘带等宜居项目。

  8月8日,奇台江布拉克机场正式通航,这也是昌吉州首个民用机场,对推动昌吉州航空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坐上飞机,也希望慢慢的变多的人来奇台旅游发展。”提起奇台江布拉克机场,奇台迎宾馆餐饮部厨师长吕海斌激动地说,“欢迎八方来客,我们将把美味的饭菜准备好,让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都品尝到奇台的美食。”

  江布拉克景区位于奇台县半截沟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被中科院确定为国家保护最完整的最早绿洲文化之一,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江布拉克群山巍峨,层峦叠翠,旱田错落,因负氧离子含量高,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体验“森”呼吸。

  近年来,随着旅游品牌越发响亮,以旅彰文,打开了奇台人民新的生活方式,也打响了“打着‘飞的’游新疆”的城市新品牌,疆内外慢慢的变多的游客被这座县城“圈粉”。

  走进奇台县半截沟镇,一幢幢白墙青瓦、古色古香的民居错落有致,一个山、水、村落、建筑、美景融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映入眼帘。近年来,该镇紧紧依托江布拉克创建国家5A级景区契机,着力打造景区游客集散中心、腰站子村农业公园,江布拉克村营盘滩二组、八组整村推进农家乐,江布拉克村半截沟二组发展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以及休闲观光园,突出农业观光、田园采摘、农家餐饮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全力打响“汉唐古镇,疏勒新城”旅游小镇品牌,带动慢慢的变多的农牧民群众享受全域旅游发展红利。“比种地强!”奇台县半截沟镇江布拉克村耿恭田园民宿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永明说,他经营的望山楼民宿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客房爆满,一年光旅游季营业收入超10万元。

  (通讯员徐承秀)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呼图壁县恰似一颗璀璨的新星,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华丽蜕变。道路建设的迅猛发展、老旧小区焕新、街头游园绿地的繁花似锦以及缤纷多彩的城市夜生活,共同绘就了一幅城市发展的宏伟画卷。

  今年,呼图壁县斥资2.3亿元对10条城市道路进行更新改造,截至目前,已有9条道路顺利通车。位于上二工路的餐饮商户马凯龙对道路的变化感受颇深,“店门口新修的这条路平坦宽阔,还建了新的停车场,如今店里的生意日益红火,日营业额是以往的两倍有余,这条路实实在在修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窝里。”

  2021年以来,呼图壁县累计投入3.8亿元用于道路建设和改造。现今,宽阔平坦的大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居民的出行变得愈发便捷、高效,无论是日常上班、上学,还是购物、旅行,都能够尽情享受顺畅交通所带来的便利。

  走进呼图壁县的老旧小区,曾经的破败与杂乱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美观、设施完备的温馨家园。今年66岁的马维军在广域小区居住了十余个年头,过去,小区的墙壁斑驳脱落,楼道昏暗狭窄,排水管道频繁堵塞,令他苦不堪言。“那时,小区里居住环境较差。”马维军回忆往昔,眉头紧蹙。

  然而如今,经过对屋面防水、外墙保温及粉饰、道路工程、排水工程、园区绿化、小区车位、健身器材等基础配套设施全方位改造,广域小区焕然一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见证了小区“由新变老”再“由老变新”的全过程。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马维军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如今小区变得如此美好,我每天都乐意下楼遛达,与邻居们谈天说地,心情愉悦至极!”

  宜人的小区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街头的游园绿地,宛如一颗颗碧绿的宝石,点缀在呼图壁县的大街小巷,令人赏心悦目。当下,县城建成区各类绿地面积593.07公顷,绿化覆盖率45.28%,建成综合公园4座、街心游园13处,公园绿地面积92.16万平方米。这些游园绿地不但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绝佳空间。

  在呼图壁县华安园内,花、草及乔灌木相得益彰,繁多却有序,繁茂而不繁杂,绿地率高达80%。园内修建的多处雕塑、亭台等各类景观与园林艺术巧妙融合,彰显了人文绿化,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凸显了人景合一的绿化理念,不仅成为众多居民休闲场所的首选,更是被自治区评为“口袋公园”示范样板。

  “孩子们在此嬉戏玩耍,老人们在此健身,年轻人在此放松心情,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80后上班族邱娟说道,“往昔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大时,想寻觅一个放松之所都不容易。如今好了,街头处处皆是游园绿地,下班后我能够来此散步,呼吸清新空气,感觉整个人都重新焕发出活力。”

  当夜幕降临,呼图壁县的夜生活拉开序幕。在锦华牛街,灯火辉煌的夜市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夜市摊主韦韦正忙碌地招呼着顾客,她熟练地烹制着各种烧烤美食,脸上挂着汗水,却始终洋溢着热情的笑容。这是城市发展赋予她的幸福感,韦韦感慨道:“曾经晚上无处可去,也无生意可做。现今夜市这般红火,我的生意慢慢的变好,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碰上这里举办活动的时候,一晚上营业额能有五六千元。”

  (记者常谊谊)进入8月,昌吉市“三伏天”进入“烧烤模式”。人们或窝在家里吹着空调,或选择外出找个凉快地避暑,人们想方设法与酷热的天气“”。

  可张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她刚从成都回来探亲。这两天,她穿梭在昌吉市大街小巷,高楼大厦、绿树鲜花、广场公园……美地美景太多,根本看不过来,她拿着手机拍照,根本拍不完。

  “离开昌吉十多年,真真的,变化太大了。坐车进入昌吉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头屯河完全不一样,根本不敢认。这才回来第三天,我都拍了好几百张照片,真是哪哪都美。”张琴对记者说。

  张琴出生在昌吉市,2013年考上其他省份的一所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当地,在一家外企工作,因为被派驻国外多年,这10来年都没有回过昌吉。

  “一走就是十来年,这次回来主要是看看父母。记得走的时候新疆大剧院还在盖,回来的路上看到都盖好了,而且周边有个绿化公园好多人。”张琴说。

  记者告诉张琴,新疆大剧院于2014年建成,不仅成为昌吉面向世界喜迎八方宾客的城市会客厅,而且成为展示昌吉璀璨文化,进行艺术交流的昌吉地标式建筑。旁边的绿化公园就是以前的头屯河西岸,经过多年的打造治理,建成的庭州生态绿谷成为了昌吉人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听完介绍,张琴兴趣大增,要求记者带她去看看。记者选择前往庭州生态绿谷中的文化公园。刚下车,波光粼粼的湖面,随处可见的绿植让张琴忍不住赞叹。“这整得也太好了,不仅有漫步栈道,还有自行车骑行道,音乐喷泉、观景台、休憩室、美食广场、游乐场,吃、行、购都可以。”边走边看,沿途蜿蜒的小径、河边怒放盛开的鲜花、河内惬意觅食的水鸟……张琴连连驻足,掏出手机拍照记录。

  “很美,风一吹连呼吸都感觉很清爽,现在往哪里随便一坐我感觉都能待一天。我小时候记得头屯河长期都是干涸的,都是采砂厂,机器轰隆轰隆,漫天沙尘……”回忆往昔,张琴不胜感慨。

  记者给张琴介绍,从2012年起,昌吉市开始筹划头屯河治理工作,先后完成头屯河西岸93家企业、13家砂场、599户居民的搬迁工作。2016年,头屯河流域内的昌吉州和兵团第十二师全面启动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项目。如今,头屯河摇身一变,于2022年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庭州生态绿谷。听罢,张琴竖起了大拇指点赞。

  “城市变化大,到哪都是美景,这是实实在在可以感觉到的。”张琴对记者说,虽说仅回来几天,昌吉的变化令人欣喜,尤其是头屯河的改变让她看到了昌吉州各级政府上下一心,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下大力气改善环境,努力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变成了“实景”。

  “刚开始离开那几年,我多次提议让父母搬到我那里,父母起初还答应过两年看看。近几年,我再提父母就不吱声,让我没办法理解,这让我想起了今年网上流行的一个热梗,借机套用一下表达心情,‘那你们偏要留在昌吉啥意思,昌吉到底有谁在啊?’看看头屯河的改变,我想我找到了原因。”张琴笑着说。

  (记者高云哲)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画家村,是近年来广为人知的极具艺术气息的村落。在小分子村,你们可以赏美景、住民宿,体验绘画、涂鸦。

  小分子村地处天山北麓前山盆地,平均海拔1400米,这里山花遍地,景色秀丽,加之地属南部山区逆温带气候,时而阴雨连绵,时而阳光普照,冬暖夏凉,可谓是“天然氧吧”。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首府乌鲁木齐市的画家就常常来此采风。小分子村所在的新地乡地处山区,美景随处可见,层峦叠嶂的山峰、朦胧的雾霭、嶙峋的怪石、清澈的流水、古朴的村落……舒适的天气特征情况和绝美的自然景观逐渐被外来的画家所熟知,无数画家沉醉于这里的美景不能自己。因此,到新地乡小分子村采风创作的画家便越来越多。

  随着画家村的名气逐渐响亮,新地乡抢抓有利时机,以新疆首个画家村为主线,打造村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2018年8月,名为“木屋主人”的画家创作工作室在小分子村建成投用,这也是小分子村首个画家创作工作室。

  2016年以来,小分子村抓住吉木萨尔县打造南部山区康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将小分子村列为南部山区整村推进农家乐示范村。同时,依托花儿沟景区开发和小分子整村推进农家乐项目,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了规划设计。

  村民刘晶萍和爱人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她说:“我们家离花儿沟景区近,近几年画家来得特别多,再加上新地乡也在努力打造画家村,我们就趁机把老房子修建成度假村。”

  新地乡积极争取了1.2亿元项目资金,规划布局了石器美术馆、画廊步道、太阳部落等体现画家村主旨的景观节点,吸引了大批艺术院校学生前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着力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邀请设计院对规划区域内85户民居进行规划,实行一户一设计的具体方案,根据农户的实力和现状,新建生态庄园、农家乐、民宿等。

  新地乡通过完善村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旅游特色纪念品开发等工作,依托花儿沟景区,将小分子村打造成整村推进农家休闲旅游服务新农村的样板村,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旅游基地。

  风景如画的小分子村文艺气息日渐浓厚,慢慢的变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如今,“画家村”的路宽了、整洁了,村庄的环境也更美了。有了文化作底色,村里的旅游业才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以前村民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四五千元,现在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年收入已经突破了2万元。

  (记者高云哲)正值暑假,阜康市城关镇山坡中心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亚克西”农家乐经理高燕高兴地合不拢嘴。

  “亚克西”农家乐在山坡中心村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在高燕的经营下,农家乐与20多家旅行社开展合作,接待团餐游客和自驾游的游客。今年,天山天池景区旅游持续升温,得益于山坡中心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亚克西”农家乐生意火爆,迎来客流高峰。

  城关镇山坡中心村位于阜康市以南,距阜康市区8公里,南侧紧靠天山天池景区,省道111线呈南北向纵穿村子,是游客前往天山天池景区的必经之路,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

  2017年以来,山坡中心村逐渐完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和援疆资金近亿元,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率、供水保障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供暖管网覆盖率、抗震安居房建设率六个100%,按照“一户一策”的方案,提升了全村156幢居民房整体风貌,切实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山坡中心村“两委”以“两闲”资源为突破口,通过一手抓闲置资源盘活,一手抓探索运营模式,将村庄内“沉睡资源”转化为“源头活水”。每年全村土地流转收入可达18.91万元,房屋出租及游客集散中心出租每年收入10万元。村域配套旅游接待的旅游停车场两处,占地10500平方米,可提供583个停车位,配备12个智能充电桩,对外运营后年收益8万元。

  2019年,山坡中心村被评为昌吉州旅游示范村;2020年,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2022年被评为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2023年1月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有了这些荣誉的加持,山坡中心村更是声名远扬。

  “2023年,我们村迎来了约65万名游客,今年估计会更多。我们开展技能培训,研发新菜品,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看着一拨拨络绎不绝的游客,山坡中心村党总支书记付海涛高兴地说。

  据统计,山坡中心村目前共有农家乐、民宿、购物商店53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2家,特色民宿3家),旅游从业人员104户260多人,每年可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日接待游客最高达3000人。2023年,山坡中心村旅游收入8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94万元。

  现在的山坡中心村统一生土建筑色彩的民居整齐划一,乡村游园、游客集散中心一应俱全,宽阔平坦的旅游停车场不仅车位众多,还配备了12台智能充电桩。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山坡中心村发展旅游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高云哲)初秋时节,毗邻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绿树成荫,平坦宽阔的道路两旁,独具特色的徽派农家小院一排排,整个村庄干净整洁。

  行走在八家户村,村委会主任郎同生满眼都是幸福与自豪。他感慨地说,“现在的八家户村可以说是坐落在天鹅湖畔名副其实的湿地水乡。”

  2011年,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建立。玛纳斯县实施了“退耕还湿、退牧还湿”工程,先后投入1.9亿元,鼓励农牧民群众退出湿地范围内的耕地和草场,保护生态环境。

  现如今,村民们的身份由当年的垦荒者转变成为湿地的保护者、受益者,湿地公园的面积也由建立之初的9万余亩增加到17万亩。

  2017年起,八家户村在国家项目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整村推进人居环境改造,实施村庄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展改路、改水、改厕等美丽乡村提升工程,拆除危房、违建,实施煤改电工程,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村民徐慧兰今年已经70多岁了,腿脚不便,自从村里实施了煤改电工程后,她再也用不着为冬天取暖发愁了。“以前冬天烧煤取暖,要到煤棚砸煤,半夜还要加煤,既不干净也不方便。”徐慧兰说,“现在用上了电采暖,房子干净了,人也轻松了。”

  2019年,八家户村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积分兑换机制,有效促进了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村民可通过集中分类投放垃圾获取一定积分,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2019年,八家户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返乡能人纷纷进驻八家户村,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同时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等业态的发展。截至目前,全村打造了“河南老家”“乔家大院”等特色民宿农家乐和“三明茶馆”“石磨面粉”等特色产品展销馆。

  据郎同生介绍,这几年八家户村围绕“逐水逐云逐梦、如亲如故如家”的发展定位,先后举办了环湿地半程马拉松邀请赛、荷花节、农民丰收节、爱国主义歌曲大赛、海棠花节等系列文体活动,每年接待游客达7万多人次。如今,八家户村乡村旅游业蒸蒸日上,“游湿地、观天鹅、品美食、住民宿”已成为游客的必选项目。

  “近年来,八家户村充分的利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优势,构建起了‘景区带村、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新模式,规划打造了特色餐饮民宿一条街、萌宠乐园、水上乐园、游客集散中心等,全力发展观光农业。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7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2万元。”郎同生说。

  (记者廖冬云)8月14日,正值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一幅乡村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放眼望去,连片的葫芦瓜在阳光的照射下遍地金黄,犹如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毯;家家户户门口种的苹果树枝繁叶茂,青红相间的果实挂满枝头;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座美丽乡村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十三户村荣获全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全国第三批旅游示范重点村、自治区级文明示范村等荣誉,2022年8月还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想致富,先修路。20世纪90年代,十三户村村民自筹资金,修了8公里的柏油路。此后,进村道路以及村内道路得以逐年改善。如今,柏油路已通到村民家门口。“村子环境每年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走出家门就像是走进公园,很舒心。村子环境越来越美,村民幸福感也渐增。”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说。

  沿着十三户村宽阔整洁的道路,记者来到村民马文刚家。马文刚是村里物业公司第三片区负责人,他说,2011年,村里配置了垃圾箱;2016年,村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村子的“颜值”显著提升;2018年11月,十三户村顺民物业公司正式运行,组建了保洁队伍,将全村五个片区分片包干全天候保洁,同时做好全村的道路、水电、路灯维护,以及草坪、树木修剪等绿化、美化工作,逐步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形成了“户集、村收、环卫转运处置”的处理模式。

  十三户村现有村民1654人,主要由汉族、回族、尔族、壮族、藏族、裕固族、东乡族等民族构成。十三户村积极推行嵌入式居住模式,让各民族群众相邻而居、守望相助,培育出朵朵民族团结之花。

  随意走进一处农家小院,只见院内绿意盎然,60岁的村民坎拜马汉·木合买提正忙着采摘葡萄,她将摘下的葡萄递给邻居,俩人有说有笑。坎拜马汉·木合买提嫁到十三户村已近四十年,多年的相处让她与前后院的邻居都结为好友。“虽然我们民族不同,但是我们大家都亲得很,每逢过年、过节,我们还会互相分享美食,一起参加村里的活动。谁有困难了,我们也会帮一把,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坎拜马汉·木合买提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十三户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全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2023年十三户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3.8万元。据了解,十三户村积极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鲜食玉米、葫芦、蔬菜、渔业养殖、经营民宿农家乐、个体经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