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国潮:一种新型的时尚潮流

时间: 2024-04-28 06:43:18 |   作者: 檀珺-国潮新中式

  今天的时髦文化通常指的是最初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街头文化的时髦文化。其本质是年轻人通过叛逆、狭隘、夸张、前卫的着装风格来表达一种个性化、张扬的生活态度。

  20世纪90年代,潮流文化概念风靡全球。一大批儒家“潮流品牌”在世界各地出现,并被主流文化圈所接受。以年轻人为首的消费者团体很喜欢它们。

  对于“国潮”的定义,有的人觉得,所谓“国潮”主要由“国”和“潮”两部分所组成。首先是中国,意味着文化的复兴,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带到研究领域。

  然而,学者目前对“潮”的定义国内外差异很大。目前对“流入”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趋势,即供给侧的变化。中国国货适应市场和时代发展需要,塑造自身价值定位,产品类型创新将开启中国市场的消费潮流。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观念的变化和我国文化、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内公众对国特产品原有的冷漠和抵触转变为追求和热情的消费心理。

  狭义上的“国潮”是指由中国设计师独立完成产品设计的各种本土化的特定品牌。他们的产品特色往往能够代表中国特定的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小众代表性。

  在文化研究上,学者认为国潮、国风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年轻人个性特征和时尚兴趣的创新表达。年轻人的国潮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和时尚魅力。

  学者还认为,从古至今根植于中国、强调不同时代文化认同的社会思潮都可以称为“国潮”。比如古代士大夫阶层引以为豪的“国士风”,就是广义的“国风”。了解“国潮”。

  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国潮”是由本土文化、品牌及其衍生产品引发的社会潮流。对“国潮”的多种解读看似各有侧重,但实际上都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价值。他们的背后是年轻人新的情感诉求、价值属性和群体认同。 “国潮”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外在表现。

  “国潮”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三个转变”的提出以及“中国品牌日”的设立,是“国潮”崛起的总指引。

  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国潮”兴起的内在需要。传统文化底蕴和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而增强的文化自信,是“国潮”崛起的主要动力。

  “国风”的兴起经历了从老国货到新国货再到国风三个阶段。旧日用品中的隐喻,呼应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含蓄、内敛、谦虚的特质。它们是文化隐喻和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国货新时代,新国货品牌不再一味模仿国外产品,开始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新道路。

  “国潮”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求方和供给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国潮”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欢迎,除了文化基因外,外在品质和经济也是重要因素。后者才能够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这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

  “国潮”的狂热表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国货赢得市场,中国制造进入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转变为“中国速度”。 “中国品质”,中国经济成功为您转型腾飞。

  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70年来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900多倍。人均国民总收入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年也是“国潮”爆发的一年,被称为“国潮元年”。中国创意在先进技术和创意文化的支撑下,不断释放潜力,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这表明,中国人的消费已经从生存转向享受,从产品的功能性需求转向强调品质、品位、个性化、体验等内在价值的高端需求。国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国潮”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文化自信层面,人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国潮”形成的原动力。作为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国潮”经历了中国元素到中国产品、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到中国潮流产品、国内“新国潮”等发展阶段。 “双循环”。“国潮”的创意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被动的“塑造他者”到主动的“塑造自我”,从诉诸产品到诉诸品牌,再到诉诸文化,演变为自觉的创意概念。

  近年来,一股“国潮”悄然开始爆发,愈演愈烈,并有燎原之势。如果你在抖音上搜索“国潮”,你可以看到文化专家用煽情的方式解读国潮;如果你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你会发现成千上万个名为“国潮”的博主;如果你在天猫搜索“国风”,就会出现各种带有“国风”标签的衣服。可见,“国潮”不仅是创意爆款店的宠儿,而且已经演变为时尚,成为年轻人力推的潮流。

  2021年5月10日,百度与人民网研究院联合发布《百度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过去10年“国潮”关注度增长了528%。如今的“国潮”已经进入3.0时代,不仅限于新国货,还包括文化、科技等领域背后中国力量的全面崛起。

  从消费行为来看,我国消费者过去有明显的模仿和浪潮行为迹象。你有一切,我有一切,消费一波又一波地增加。现在“羊群效应”已经消失,消费的模仿阶段基本结束,消费规模扩大,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国潮”的盛行,其实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密不可分。 “国潮”的本质实际上是文化自信的“潮”,是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产生的流行趋势。底线是,与上一代相比,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已经逐渐打破了对“洋”品牌的态度。

  随着国家的富强,人们更加自信,对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热爱是必然趋势。很多00后人吃“大白兔雪糕”,穿“李宁”衣服,脸上化“花西子”妆。她们充满自信和美丽。支持国货已成为年轻人关爱地球的一种方式。新型家居产品的消费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时尚潮流。

  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对“国潮”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为公众提供了优质的“国潮”文创产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积极参与“国潮”发展实践。

  2020年,《人 民日报》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从建筑、音乐、绘画、经典之作等人民网、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平台也对“国潮”进行大数据分析,向公众全面呈现“国潮”面貌,预测“国潮”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广。发展“国潮”文化。 。与此同时,不少媒体也高度重视“国潮”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制作。

  例如,央视《国家宝藏》版块采用文化+小剧场、文化+名人的新形式,向观众讲述文物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文物、接受文物历史。遗迹。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端午晚会打造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迅速走红网络,进一步拓展了“国潮”的范围和内容,推动了“国潮”的普及。 “ 文化。

  国潮作为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方式,虽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但它又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还包含了当下的新文化。 “国潮”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企业成功运作的结果。

  但现阶段国潮的发展仍然遇到不少问题。年轻人作为国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容易受到领导不好的影响,面临审美异化、价值观偏差等诸多风险。

  如今,“国潮”在市场上迅速流行,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很多品牌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不惜直接抄袭市场上的热门产品,缺乏原创的设计意识和内涵,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同质化产品,甚至存在同质化产品。仿制品。

  例如,一些服装、化妆品等家居用品,简单地结合汉字、仙鹤、祥云等图腾进行设计。存在机械复制、刻板化、元素简单复制粘贴等问题。

  虽然有些元素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但简单地组合“产品+国潮符号=国潮”很容易营造出肤浅、单一的审美环境,不利于年轻人多元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审美素养。

  此外,传统工艺、文化内核、大国品格、家国情怀等积极元素的展现不足,也会导致“国潮”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弘扬停留在形式上,从而阻碍了“国潮”文化的发展。青少年审美想象的价值核心的产生。

  而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降低了抄袭成本,催生了大量“假国潮”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可以找到数百种与流行产品设计风格相似的产品。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只会导致消费者对大量同质化产品产生疲劳。设计师“国潮”的创新驱动力将逐渐减弱,“伪国潮”产品将因成本降低而获得更高的销量。收入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混乱。比如,有的商家用带有两个“国潮”大字的日本浮世绘作为宣传海报;更糟糕的是,他们打着中国风的旗号,故意诋毁中国人民的形象和中国传统,固守西方过时的审美标准和东方标准。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但一些支持者为其辩护,称其为所谓“艺术是有层次的,高雅艺术从不为公众服务。这是一种高级美学”。

  此类“伪国潮”、“伪国风”作品不仅无法传达“国潮”的良性文化,还很容易误导公众的审美判断,影响其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种视觉信息分散。为了取得更好的商业优势,很多“国潮”产品更愿意用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过分追求视觉冲击而忽视文化内涵是设计的大忌。好的设计不仅要吸引眼球,更要打动灵魂。

  “国潮”文化的主要受众是来自Z世代的年轻人,他们深受互联网影响,物质生活丰富,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和个性表达需求,也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复兴情怀。传统文化。

  当我们谈论“国潮”时,年轻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李宁”、“花西子”等商业品牌,而不是文化作品和文化精神。国货的走红,造成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复兴的假象。其过度商业化其实是资本利益驱动下的极端表现。

  带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使命感,年轻人在虚假的“复兴场景”中通过消费行为自发地实现了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个人愿景、个性表达和文化自信。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泡沫的破灭和审美的觉醒,年轻人传承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也将被过度的商业化所挫伤和吞噬。 “表达国潮”的过度商业化也会收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渠道。

  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如果“国潮”产品只注重某些视觉元素,势必会降低设计水平,无法凸显品牌的深层内涵,设计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

  文化消费主义“以盈利为中心,通过刺激人们的需求,鼓励人们从事文化消费,从而使文化产业实现资本流通和资本积累”。文化消费主义承载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迫使人们沉迷于感官享乐,代表了一种娱乐价值观的倾向。

  现阶段,“国潮”文化的“消费狂欢”现象大多分布在在年轻人身上。他们有能力、有意愿为自己的个人品味和审美买单。他们很容易在这场“文化消费狂欢节”中迷失方向,并受到其影响。不良价值观造成的。文化“消费狂欢”的“国潮”,加剧了“商品拜物教”倾向,造成精神摧残和自我迷失。文化消费时代的个体进行文化消费,把消费作为满足精神需求的手段,把文化消费作为彰显身份、表达个性的方式。他们最终迷失在错误的文化需求中,沉迷于文化产品。统治导致了人类主体性的丧失。

  相比“千禧一代”,“Z世代”更关心“体验”,善于寻找最好的价值和服务。他们更注重在“国潮”文化中寻找情感诉求、价值归属、群体认同。但“国潮”文化的不完善发展和过度商业化,也会让他们现阶段陷入文化消费主义的陷阱,逐渐丧失所传承的文化的主体性和个性。

  “购买商品=传承文化、表达个性”的错误观念,导致年轻人沉迷于物质占有和享乐,很容易导致自我精神空虚、价值观空虚。

  在资本驱动的“国潮”文化的消费狂欢中,一些企业缺乏面对知识产权经营风险、积极建设知识产权的策略,导致受众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相对淡薄。此外,抄袭、剽窃、谩骂等不道德事件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非理性认知和道德失衡行为。

  创造有感情的设计,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最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是能够与消费者产生情感联系的高品质家居产品。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 “国潮”设计应该从这一点出发,尽量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比如“大白兔”、“娃哈哈”等品牌转型,都是从“童年记忆”的情感角度出发,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还有各大厂家的“国潮”月饼,也表达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感情。植根于情怀是当代设计的必由之路,用情怀打造的“国潮”产品才是真正有温度的好设计。

  “国潮”的基础在于创新。只有加强创新,扶持创新人才,出台和完善保护产权的法律法规,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创新,消费者很快就会陷入审美疲劳,从而导致整个市场降级。

  除了创新,紧跟时代潮流、与“潮”保持联系也是走出“国潮”的良策。并不是年轻人不能拥抱民间传统文化,而是民间传统文化迫切需要一种更加丰富、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呈现方式。与时间的紧密结合是“国潮”发展的重点。 “国潮”需要把握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哲学,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综上所述,既传统又现代、既大众化又专业、既继承又创造的“国潮”文化,并不是表面的、一闪而过的“网红”现象,而是具有合理的民间逻辑和长期的发展基础。文化遗产。青年亚文化对于发展机制至关重要。

  但“国潮”文化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其复杂性中,面临着引领力不足、创新不足、抄袭模仿严重、商业化过度等发展缺陷,给年轻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需要谨慎处理,积极应对。

  正如清华大学胡宇教授所说,“国潮”不仅是国货的潮流,更是国力、国运的潮流。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90后”、“00后”不再将民间传统文化视为古老而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国际文化浪潮和一种新颖独特的生活方式。当前,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选择购买“国潮”文化创作、参观文化古迹,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民族文化自信的觉醒。

  [1] 林峰. “国潮”文化视角下的传播分析[J].中国城市报,2022年,7:58-59。

  [2] 张晓红.中国“国潮”的发生与发展研究[J].美容技术,2022,4:151-157。

  [3]马东,任虎鹏。从“民族热潮”时期看历史文化传播的供给变革趋势[J].青年记者,2022 年,3:43-44。

  [4] 高菊华.从国货到国潮:象征修辞视角下的中国品牌文化自信调查[J].视听论坛,2022,4:58-60。

  [5]魏永勤,刘毅.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国潮崛起与本土创造[J].上海视野, 2022, 0(1): 97-103.

  [6]吴谦.国潮文化影响青年价值观的逻辑与引领路径[J].理论指南,2022,5:116-121。

  [7] 李秋实.国情趋势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J].品味·经典,2022年,3:83-85。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